实验室组织
 学术委员会
 承担课题
 科研设备
 开放课题
《分子催化》杂志
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
 人才招聘
 联系方式
首页 | 实验室简介 | 实验室定位 | 科研方向 | 科研骨干 | 科研成果 |
现在位置:首页 > 特别专题 > 13th全国催化会
李灿院士在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大会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
日期:2006-10-08 | | 【

李 灿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代表、各位同学,大家好!
  历时3天半的第十三届催化大会即将胜利闭幕,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对这次大会作一个简要的总结。总结评述不当之处,请大家谅解、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创新性强、组织严谨、内容丰富的大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大会。除了丰富的大会学术内容之外,会议期间还安排了基金委主持的催化前沿研究研讨会,多个仪器厂家做了仪器展览并做新技术专题报告,催化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详细讨论了催化学会的工作和秘书处的工作等等。
  我认为本次会议的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 会议规格高。有众多著名科学家出席会议。催化界的多位院士,欧洲催化学会主席,台湾、香港的科学家,中科院领导、中科院兰州分院领导、基金委、中石化、中石油的相关领导,国家基金委前主任张存浩院士等出席了这次会议,此外,甘肃省省委书记陆浩先生莅临会场并讲话。说明学术界和社会对我们催化的高度重视。
  2) 学术水平高。6个大会邀请报告的报告人都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将几乎一生研究中最精彩的工作奉献给我们的大会。此外还有25个严格挑选的Keynote报告,140多个认真准备的口头报告以及近500篇精心准备的墙报。
  3) 报告率高,出席率高。除了大会报告,Keynote报告外,145个口头报告几乎全部到会报告。到最后的口头报告,仍有不少人在会场。今天的闭幕式有500人左右参加,这也是历届全国催化会议出席率最高的一次,显示了我们下功夫扭转会风的工作见到初步成效。
  4) 与会者讨论积极,发言、提问热情踊跃
  5) 会议组织服务水平高
  这次会议创新性强,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人耳目一新,如下述几个方面:
  1)会议开幕式和闭幕式不设主席台,更符合学术界的风格。
  2)会议组织过程中发挥催化委员会作用,在学术上把关,主要体现在大会报告、Keynote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的推荐和筛选方面等等。
  3)设立首届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和催化青年奖,并在大会上举行颁奖仪式。
  4)要求会议主持人严格按照会议程序进行,基本上保证了每个报告均按程序时间进行,使与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程序时间听到报告。
  5)本次会议提交稿件1150余篇,其中遴选826篇,其余退稿,从而提高了参会稿件的平均质量。例如,口头报告由8篇稿件中才遴选1篇口头报告,这使得绝大部分口头报告都很精彩。
  6)从这次会议开始,实行全国催化大会的申办制,使全国更多的同行单位能够积极参与申请承办催化大会。
  7)促进国内会议与国际高质量会议接轨。
  在会议的学术特色方面,这次会议除了传承历届会议的特色外,还有一些新的动向值得注意:
  1)催化新材料的工作大大增加
  2)能源催化的工作受到重视,如光催化、燃料电池的工作也有不少。这与国家重大需求相吻合。
  3)催化表征工作和催化理论工作的质量有一定提高
  4)有机催化、均相催化、特别是不对称催化的研究工作在这次会议上显著增加。
  5)生物催化的工作也开始增加
  综上所述,这个会议是一次高水平、成功的大会。
  这次大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首先归功于精彩、高质量的大会邀请报告、Keynote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以及各个会场主持人的高水平主持。在此,我谨代表催化委员会向各位报告人、主持人致以衷心地感谢!
  从这次会议看,有些方面的问题还要引起大家重视:
  1)还有个别口头报告内容单薄,创新性相对弱,重视也不够,在全国催化大会上做一个口头报告也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和机会,应该把自己研究最好的工作展示出来,而不是随便几个初步实验结果的汇报。口头报告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仍有约27%的墙报未贴,希望以后要引起注意。
  2)交叉领域、有机均相研究方面的稿件还不太多,生物催化的内容比较少。
  3)理论计算工作还有待加强。
  4)新的表征技术也包括一些常规表征方法的创新和原位表征等方面的工作须加强。
  5)关于材料合成方面的工作多,但是,催化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后,我说一下会议的组织工作:
  这次会议承办单位有:兰州化物所、成都有机所和兰州石化公司,尤其是兰州化物所承担了会议的主要组织工作,在大会主席夏春谷研究员的带领下,动员了一大批研究人员、研究生进行会议的组织工作。组织过大型学术会议的人都深知组织会议的辛苦,尤其组织象这样的近千人的会议,困难更大。国内的会议设施条件往往不够完善,也常给会议组织带来困难。但是这次会议的组织者们下很大功夫,克服困难,仍使得大会得到圆满成功,例如,这次大会的大礼堂、大屏幕非常好,使得大会报告能够高质量进行。在此,我要提到一些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同志,如赵培庆、牛建中、徐利文……等。我要特别表扬他们,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且能虚心接受大家的建议,为这次大会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次会议上,参与会议服务的研究生也值得特别表扬,大家注意到他们都坚守在会场的每个岗位,尽职尽责,保证会议顺利进行。大会主席夏春谷研究员任副所长,所务繁忙,但仍抽出大片时间,领导会议的筹备工作。特别要感谢兰州化物所方面对这次会议的关心和支持,所学委会主任薛群基院士亲自出席我们的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活动,给我们以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在此我代表催化委员会衷心感谢会议的组织单位,感谢兰化所的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参与组织工作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们,谢谢大家!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办公室 承制 版权所有
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地址 Add:中国?兰州天水中路18号 邮编 P.C.:730000
E-Mail:webeditor@licp.cas.cn  陇ICP备05000312号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732号 Best view 1024*768 IE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