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沸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与金属的协同催化
报告人:肖丰收 浙江大学化工学院
Email: fsxiao@zju.edu.cn
时间:2021-4-6 19:30-21:30
腾讯会议:434 174 201
报告人简介:
肖丰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肖老师1983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后于1986年和1990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分别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1993-199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任吉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2009年任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2009年11月后调任浙江大学,任求是特聘教授。肖丰收教授现为亚洲催化联合会秘书长、美国化学会Industry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副主编。
肖丰收教授长期从事沸石分子筛和纳米孔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催化性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在该领域发表论文SCI收录论文500余篇,他引20000余次, H因子75,获授权专利50余项,在国际会议上做Plenary和Keynote报告40余次。
报告摘要:
工业广泛使用的沸石分子筛催化材料通常是由有机模板剂诱导的水热路线来制备的,在制备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氟离子,同时伴生了大量废水,昂贵的有机模板剂还增加了沸石分子筛的制备成本、模板剂自身还成为污染源的一部分。此外,焙烧有机模板又形成了大量废气,而氟离子的使用导致不可降解的废物产生。在本次报告中,肖丰收教授将通过无氟合成纯硅Beta沸石、低成本的铜胺配合物替代昂贵的有机模板合成Cu-SSZ-13、无有机模板合成硅铝ZSM-22沸石分子筛等三个实例介绍如何利用水的“催化作用”取代有机模板剂导向沸石晶核的合成,如何仅利用原料中的结晶水无溶剂合成沸石分子筛催化材料[1],如何通过在合成沸石材料时加入沸石晶种而不加入有机模板剂实现无有机模板合成沸石分子筛[2]。
肖老师还将在报告中介绍浙江大学团队在镶嵌型沸石催化剂催化反应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他们利用沸石晶体很好的刚性稳定了金属纳米颗粒,借助于沸石的孔道结构实现了一系列比常规工业催化剂更长的高温催化反应寿命、更高的活性和更优异的催化选择性[3]。并通过进一步浸润性修饰,显著地提高了反应物相容性和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的活性。特别与大家分享如何借助包裹金属纳米颗粒的沸石晶体外表面上分子尺度修饰的疏水壳层形成“分子围栏”,锁住转化反应中的关键成分双氧水,使其无法扩散、稀释,源源不断地在“围栏”中将甲烷在低温下转化为甲醇,转化率达到17.3%,甲醇选择性达到92% (Science, 2020, 367, 193-197)[4],以及将单位点的B镶嵌于MFI沸石结构中,实现了丙烷向丙烯的高选择性转化(Science, 2021, 372, 76-80)[5]等最新的高水平工作。
欢迎大家参与本次学术活动!
参考文献:
[1] Xie, B; Song, JW; Ren, LM; Ji, YY; Li, JX; Xiao, FS*, Organotemplate-free and fast route for synthesizing Beta zeolit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 (2008), 4533-4535.
[2] Ren, LM; Wu, QM; Yang, CG; Zhu, LF; Li, CJ; Zhang, PL; Zhang, HY; Meng, XJ*; Xiao, FS*, Solvent-free synthesis of zeolites from solid raw materials, J. Am. Chem. Soc., 134 (2012) 15173-15176.
[3] Zhang, J; Wang, L*; Zhang, BS; Zhao, HS; Kolb, U; Zhu, YH; Liu, LM; Han, Y; Wang, GX; Wang, CT; Su, DS; Gates, BC; Xiao, FS*, Sinter-resistant metal nanoparticle catalysts achieved by immobilization within zeolite crystals via seed-directed growth, Nature Catalysis, 1 (2018) 540-546.
[4] Jin, Z; Wang, L*; Zuidema, E; Mondal, K; Zhang, M; Zhang, J; Wang, CT; Meng, XJ; Yang, HQ; Mesters, C; Xiao, FS*, Hydrophobic zeolite modification for in situ peroxide formation in methane oxidation to methanol, Science, 367 (2020), 193-197.